3月4日至5日,2023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2023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储能的提案较以往大幅增加,新能源+储能、燃料电池、储能科技创新、新型储能产业链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小编整理了相关建言,以飨读者。
曾毓群:电池储能需核电级安全保障,加快电池护照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
曾毓群在《关于加快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电池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对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
曾毓群建议,一要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
三要加强电池储能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共享。建议国家储能平台数据分级分类面向电池企业有序开放,以便电池企业支持平台建立更为准确的储能电站安全预警模型,为储能电池产品的不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议储能主管部门和支撑机构参照工信部委托动力电池联盟按月发布厂家电池装车数据,定期发布有公信力的国内储能电池并网总量及生产商并网量数据,为电站设备选型提供关键数据参考。
南存辉:建议合理制定新能源电源侧储能配置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因其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对电网稳定和绿电消纳带来了挑战,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储能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之一,在调峰、调频方面具备调节范围大、响应迅速、控制精确的优势,是非常好的配置。但其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市场化机制来培育和引领推进。因此建议,合理疏导储能成本,合理界定输配电服务对应的储能成本,并将其纳入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并推动发电侧储能的运行和价格政策制定。
曹仁贤:尽快制定燃料电池并网发电管理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电能与氢能可共同作为绿色能源的终端形态,电氢、氢电耦合是未来能源创新发展的一种路径。氢储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清洁低碳、便于存放的优势,可实现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灰氢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稳定、移动电源供电以及分布式能源发电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具有无污染、无噪音、无排放等优点,可以将氢能转化为电能馈入电网,也可以作为用户的自备微型电厂。
曹仁贤认为,燃料电池发电将对中国深度脱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燃料电池并网发电的技术还不成熟,政策尚未出台,燃料电池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传统煤电上网发电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燃料电池并网发电无经济性可言。他建议,应尽快制定燃料电池并网发电管理制度、确定燃料电池并网电价形成机制、完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鼓励政策等。
温枢刚: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
加快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
温枢刚认为,加快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2022年,我国新增新能源装机1.25亿千瓦,连续3年破1亿千瓦。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温枢刚建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配储能,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同时,要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储能设施准入标准,确保安全可靠。要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具体而言:一是新能源配置储能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向实际需要转变。二是积极推动新能源配置的储能向独立/共享储能发展,提高已建储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三是推动已出台的储能“政策包”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加快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建设,丰富交易品种,以市场化方式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
宋海良: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电力供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变革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力支撑未来能源电力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对此,宋海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当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盈利模式等还不明确,收益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大与国际标准的对标力度,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当前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普遍处于实验示范或商业化初期,仍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与技术集成。建议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国有企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链链长等形式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核心材料研发攻关,加大产业化应用支持力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三是立足市场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
朱碧新:着力推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
我国全面实施新能源战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来,受新能源汽车增长及能源结构革命的带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高速发展。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规模、资源匹配等情况变化,发展性问题随之而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提出,目前我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面临三方面主要风险:供应链安全风险、产能无序扩张可能引发的相关风险,以及新能源锂电池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带来的行业资源沉没和浪费风险。我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仍在培育发展过程中。
就如何推动这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朱碧新建议:
一是围绕锂、镍、钴等关键资源,规划建立国家储备,组织拥有关键资源和主业职责的矿产、材料、电池企业,加强全球资源开发布局和渠道建设;探索建立调控机制,通过价、量调节平衡市场,引导关键资源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二是由相关部委牵头,针对新能源锂电池材料、设备、电池及整车、储能等产能投入,进一步加强总体规划,建立需、技、产、销预判及联动联调机制。鼓励以战略合作、资本互投等方式,加强企业间的产能精准绑定。对产能规划中的技术级别、制造能力、产品质量等加强指导、明确标准,提升新建产能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质量,避免低质低效产能过剩。
三是由相关部委牵头,组织主要产业企业、协会机构等共同协作,进一步强化对电池、电池系统等相关产品的外观(尺寸等)标准化和配装标准化政策的制定推行,加快统一相关标准。
刘静瑜: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
对于新能源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刘静瑜提出三条具体建议。一是“资源统筹一盘棋”。强化国家对核心矿产资源尤其是锂资源的整体调控与管理。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并主导国内锂资源的开发。二是“有序竞争一盘棋”。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利用市场优势地位不正当竞争、利用无创新性专利恶意诉讼等引发的行业内卷及过度消耗行为。三是“海外市场拓展一盘棋”。建议相关部门引导或搭建行业共有技术平台,鼓励支持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建厂。
刘静瑜建议,对电池回收体系进行顶层策划,由动力电池企业牵头,从产品设计源头制定电池回收路线,建立高效电池回收体系;制定回收过程的标准规范,确保回收低碳、环保、高效,并具备经济价值;优先支持具备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管理能力,掌握低能耗零污染材料再生技术的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产业化布局。
刘静瑜还建议,推进动力电池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加快电池产品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制定行业能耗、污染、碳排放标准,支持企业加强新材料、新工艺、高效装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完善行业管理规范,构建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完善绿色低碳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
杨洪明:强化市场管理,加大“新能源+储能”模式推广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
杨洪明介绍,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国家密集出台支持政策,规划到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同时,已经推出“新能源+储能”模式,逐步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杨洪明说,在能源保障供应、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仍然问题凸显。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凸显,电力负荷逐年攀升,迎峰度冬保供电形势严峻;成熟商业模式有待培育,市场秩序亟需规范;迫切要求健全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新型储能建设落地。
因此,杨洪明建议,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优势,坚持以“新能源+储能”为主要应用方向,统筹政策和市场,统筹安全和效益,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强化市场管理,加大“新能源+储能”模式推广力度;夯实安全基础,加快健全储能安全及消防管理机制;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协同并进。